服务热线
13880418957

长三甲系列火箭发射破百:前50次用了18年,后50次仅用7年!

分类:
北京时间20日22时4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这也是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的第100次发射。

【侨报网讯】北京时间4月20日22时41分,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中国自主研制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起飞,成功将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送入太空。同时,这也是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的第100次发射,正式步入“百发俱乐部”。

北斗高密度组网序幕拉开

北京时间20日22时41分,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

中新社报道,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介绍称,此次发射的卫星是北斗三号系统第20颗组网卫星,属于北斗三号系统首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这种包含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中圆地球轨道三种不同类型轨道卫星的混合星座设计是北斗系统独有、国际首创,将有效增加亚太地区卫星可见数,为亚太地区提供更优质服务。

这次发射是2019年度北斗导航卫星首次发射,拉开了今年北斗高密度组网的序幕。今年计划发射8至10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完成所有中圆地球轨道卫星发射,进一步完善全球系统星座布局。

自去年底北斗三号工程建成基本系统、开通全球服务以来,北斗系统运行平稳,经全球范围测试评估,在全球区域定位精度优于10米,在亚太区域定位精度优于5米,满足指标要求。

杨长风表示,经过多年发展,北斗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在中国交通、农业、公安、测绘等行业以及福斯领域已实现规模化应用。今年,将逐步加大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深度创新融合,不断催生“北斗+”融合应用新模式和新业态。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中国国产北斗导航型芯片模块等基础产品销量已突破7000万片,中国国产高精度板卡和天线销量分别占中国国内市场份额的30%和90%。

目前,北斗系统在印度尼西亚土地确权、科威特建筑施工、乌干达国土测绘、缅甸精准农业、马尔代夫海上打桩、柬埔寨无人机、泰国仓储物流、巴基斯坦机场授时以及俄罗斯电力巡检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北斗高精度产品出口90多个国家和地区,北斗地基增强技术和产品成体系输出海外。

托举“国之重器”的北斗团队

20日,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发射升空。20余年来,中国航天人自力更生、披荆斩棘,在太空部署了北斗“大棋局”。如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从遥不可及变为自主在握,这一“国之重器”的背后,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北斗团队二十余年的默默耕耘。

中新社报道,从无到有,困难重重,上世纪末北斗一号研制在摸索中起步。彼时外国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中国的部件厂家尚未成熟。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北斗一号总设计师范本尧回忆,国产化是从北斗一号的太阳帆板做起。

“当时很多卫星都不敢上,北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硬着头皮上。”北斗一号卫星总指挥李祖洪介绍称,老一辈北斗人逐一攻克技术难关,于2003年建成了北斗一号系统,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此后,北斗二号研制在国产化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为实现快速形成区域导航服务能力的国家战略,以谢军、杨慧等为代表的北斗人设计了国际上首个以GEO/IGSO卫星为主、有源与无源导航多功能服务相融合的卫星方案,攻克了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建成了国际上首个混合星座区域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12月,该系统开通服务,服务区域覆盖亚太地区。

北斗三号更是一马当先,开始了从并跑到领跑的征程。五院卫星团队在谢军、迟军、王平等人的带领下,率先提出国际上首个高中轨道兴建链路混合型新体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星间链路网络协议、自主定轨、时间同步等详尽系统方案,填补了中国国内空白;创建了器部件国产化从研制、验证到应用一体化体系,打破了核心器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

与航天强国的导航系统相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起步晚、基础弱,高精度时间基准技术成为最大的“拦路虎”——这项核心技术直接决定着定位精度,决定着整个工程的成败。

为此,北斗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攻关。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五院全力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使中国国产星载铷钟从无到有,从粗到细,性能指标不断提高,成功突破封锁,填补了中国国内空白。

作为一个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北斗工作直接牵引带动着数百家单位、数万人。“这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北斗三号工程副总设计师、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说道。

而在研制攻关过程中,即便是北斗团队的泰斗和“明星”人物,也从不“藏着掖着”。他们相信“教会徒弟才能解放师傅,一代更比一代强”,醉心于推进知识转移和人才培养。如今北斗已形成一支平均年龄38岁、老中青结合的团队,给力的“传帮带”,加上密集组网的工程历练,大大缩短了北斗人才成长的周期。

步入“百发俱乐部” 全能火箭成就“北斗专列”

20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第44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长征三号甲系列运载火箭(以下简称“长三甲系列火箭”)完成的第100次发射,自此长三甲系列火箭正式步入“百发俱乐部”。

中新社报道,长三甲系列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生产,由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长征三号丙(以下简称“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三种低温液体运载火箭组成,该系列运载火箭包揽了目前中国绝大多数高轨道航天器发射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强密度发射的“主力”,被誉为中国的“金牌火箭”。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高级顾问龙乐豪介绍,1986年,为了服务中国新一代通讯卫星,长三甲火箭正式立项,在充分继承长征三号火箭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长三甲突破了四大关键技术为代表的上百项新技术项目,使得中国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了2.6吨。

“虽然已经满足了立项的目标,但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运载火箭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设计人员通过‘先改后捆、上改下捆’的巧妙方式陆续研制出了长三乙、长三丙型号,将中国火箭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分别提升到了5.5吨与3.7吨,形成了长三甲‘小家族’,满足了不同型号卫星的发射需求。”龙乐豪说。

从1994年2月8日长三甲火箭发射实践四号星和模拟星圆满成功,到2019年4月20日长三乙火箭发射北斗三号卫星圆满成功,25年间,“金牌火箭”完成了从0到100的跨越。其中前50次发射用了18年的时间,而后50次发射只用了7年时间,仅2018年,长三甲系列火箭做到了14战全胜。越来越强的发射密度不仅见证了“金牌火箭”的诞生,也见证了中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步伐。

作为中国目前唯一的中高轨道运载器,长三甲系列火箭也是中国现役中型高轨道运载火箭中运载能力最大、技术最复杂、适应性最强、发射密度最大的火箭群体,圆满完成了以探月工程、北斗导航工程为代表的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

据介绍,北斗工程36次发射任务,均由长三甲系列火箭负责执行,因此长三甲系列火箭也被称为“北斗专列”。

2000年10月,中国用长三甲火箭发射北斗一号第1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2007年4月北斗二号卫星的首次发射依旧由长三甲火箭执行。2017年11月,长征三号乙火箭以“一箭双星”的方式顺利将2颗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近年来,北斗导航卫星发射进入高密度期。为满足高强密度发射任务的需求,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提出了“去任务化”组批生产、多任务并行出厂发射等创新模式和有效方法,使火箭研制生产能力从一年2至3发提高到8至10发;发射周期从60天减少到21天,发射队伍从300人降到100人左右,为高密度发射任务的圆满完成和运载火箭管理技术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使长三甲系列火箭的总体技术性能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设计人员在继承成熟技术的同时,在设计中采用了60%至70%的新技术,其中,重要技术创新项目22项,重大关键技术项目4项。

未来长三甲系列火箭还将不断创新,完成以助推器伞降落区控制、电气系统一体化设计、智能检测组合等为代表的改进,为中国航天强国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可靠性高、履约能力强 中国长征火箭扬名国际

20日,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迎来第100次发射,而同时,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302次发射。在这302次发射中,包含了48次国际商业发射及向国际客户提供的17次搭载发射服务,见证着中国航天“走出去”的不平凡历程。”

综合中新社、新华社北斗,1984年4月8日,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二号试验卫星送入太空,试验队员们一片欢腾。但时任航天工业部副部长的宋健,在目睹火箭升空后莫名说道:“看来航天是搞到顶了。”

弦外之音,是对下一步发展的“担忧”。中国航天事业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吃“皇粮”,任务全部来自国家。然而,“皇粮”的供应很难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

乘着改革创新的东风,中国航天人将目光投向世界,一个大胆的构想在中国航天人脑海中产生:用长征火箭承海外卫星发射业务。经过一系列的运作,1985年10月,中国向世界正式宣布: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将投放国际发射服务市场。

此后几年,在市场的牵引下,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发了4种型号的长征火箭,分别是长二捆、长征二号丙/SD、长征三号甲和长征三号乙火箭。在1990年至1999年连续进行的国际商业发射服务中,长征火箭占到国际市场份额的7%-9%,与阿里安、德尔塔、宇宙神、质子号、天顶号等火箭一起成为世界商业发射的主要运载火箭。

20世纪90年代开始,长三甲系列火箭实现了与美国、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制造的卫星完全兼容,在发射、服务、技术等方面能满足国内外用户的需求。截至2018年12月,长三甲系列火箭先后承担16次国际商业发射任务。

其中,鑫诺一号卫星的发射服务项目使长三甲系列火箭打开了欧洲市场,在尼日尔尔尔尔尔尔尔尔尔利亚卫星项目中,首次实现了整星出口,首次以在轨交付方式为国际用户提供宇航系统集成的一揽子服务。

凭借可靠性高、履约能力强、保险费率低等优势,长三甲系列火箭在国际发射市场上牢牢占据一席之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姜杰表示,长三甲系列火箭正积极拓展航天应用领域,探索从航天制造、发射到系统应用的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面向全球提供发射服务、整星出口、技术转让与培训、地面站建设等商业航天系统解决方案,以更开放的形象,努力在国际商业航天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完)

当前页面由百度MIP提供加速,可能存在部分功能无法使用,如需访问原网页,请点击这里 关闭